中国古代权力史——走不出的“党争”,走不出的“治乱循环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党”这个字,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,早已是“政党”的代名词;然而,中国的政治传统里,却是有“朋党”而无政党。哪怕是民国以来,政党成了政治舞台的主角;但是,权力斗争的背后,本质上往往还是“朋党”之争——两者虽然都是以权力分配为目的,但“政党”的运作是基于现代政治文明逻辑的妥协智慧,而朋党却是专制体制下基于派系、关系、利益、小圈子的权力倾轧。中国历史两千年的治乱兴衰,朋党之争无孔不入:·中国最顶尖的天才,几乎都会被拖入朋党的漩涡。仅北宋后期,就有无数天才的命运随党争而起伏,除了王安石、司马光等党争双方,更有无数人如苏轼一般一生深为党争所累……被党争所吞噬的,除了个人的才华和际遇,还有他们试图改变社会的政治理想。· 中国重要制度的废立,往往因防范朋党而设。在独裁统治者看来,所有人都应该围绕自己一心一意,不应该有自己的小山头、小圈子。因此,“结党”一直是大忌。朱元璋废除丞相,清朝官场上的回避制度、宦官不许干政,都是为了禁绝朋党。然而,明清党争非但从未断绝,且越演越烈,东林党争更是贯穿整个晚明,直至亡国。为什么统治者无论如何调整变革、如何打击,都不能避免“朋党”?朋党是中国深陷历史周期律、无法摆脱治乱循环的“祸根”吗?朋党之于我们,是否彻底成为了历史?这一切还值得思考,值得研究,值得以制度去约束。我们当下能做的,只能是通过历史,总结朋党之弊。我们可以看出:· 朋党之争,是权力之争、利益之争、意气之争,没有什么固定阵线、道德原则可言。用道德评判党争是非,毫无意义——因为,再美好的政治理想,再高的道德站位,也会不可控制地沦为扣帽子、打棍子,成为政治倾轧的牺牲品。· “朋党”是集权之下,人性的自然选择。只要权力的运作处于不透明的状态,所有人就会不可避免地走上朋党的道路:皇权强力时,朝臣不得不结党自保,维护利益;皇权衰弱时,皇帝本身也要结党,是为帝党。其他后党、太子党、诸王党、阉党……莫不如此。一部中国官僚政治史,就是一部朋党史。贯穿于整个历史的“朋党现象”,可谓是理解中国制度、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核心线索。不可不察啊!

关键词: